第三章电子政务生态环境
作为新型行政管理理念与模式,能否将电子政务知识管理成功地导向实践,在行政管理的实际运作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乃至“结出累累硕果”,不仅取决于实施主体的认知水平和业务素质,还取决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赖以生存的“水土”与“空气”质量,即电子政务“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一种软环境,是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序参量,直接决定着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演进方向与步伐。
为此,本章对电子政务的生态环境作专门讨论。在内容上,首先对电子政务“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再作进一步深人分析,使读者对其加深理解与认识;尔后,对政府组织内部环境进行深入讨论,阐释在政府组织内部存在的影响电子政务实施效益的各项“软”组分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最后,对“社会-技术”双重属性下的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所面对的政府组织外部环境各组分进行分析和探讨,揭示其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实施间的关系。
3 1电子政务生态环境内涵
生态学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洗礼的各国人民深刻体会到食品短缺、能源紧缺、物资匮乏的滋味;各国盲目扩大生产以应对严重“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有识之士重视环境、拯救环境、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强烈呼声促进了生态学的大发展。
生态学的大发展与子学科的不断分化促成了行政生态学的诞生。1947年,美国学者约翰‘髙斯发表了《公共行政中的生态学》一文,首次提出了 “行政生态”概念。1957年和1961年,弗瑞德‘瑞格斯〈
相继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模式》和《公共行政生态学》等论著,确立了行政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促成了行政生态学的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行政生态学在我国开始起步并持续发展。
基于行政生态学基础理论,电子政务生态环境指将电子政务的理念与模式样态成功导入政府组织政务管理实践所必需的,由各种软性组分构成的环境体系。
(未完待续) 声明:部分资料来自合作媒体及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关键字:电子政务,生态学,行政,生态环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