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问题。他们认为,即使有一个公认、固定的社会目标函数,而且政策制定者知道时机的选择以及政策效应的大小,相机抉择也无法达到社会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导致这个明显悖论的原因在于,经济政策不是针对自然而是针对理性经济当事人的一场博弈。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早期模型中存在着不对称性,即组成公众的经济当事人是具有理性预期的最优化者,而政策制定者却只能在斟酌或规则类政策中作简单选择,没有唯一最优选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认为,作为政策制定者也有目标和偏好,并且受到其应变能力的约束,他们完全可以同个体经济人一样自由地进行决策。
在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型中,每一个经济当事人是如此小的参与者,以致他只能采取其他参与者所采取的行动。而当政府作为经济当事人参与到模型中时,上述假设不再成立,因为它的行动影响所有的参与者。特别地,政府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的福利情况,而公众只关心个体的利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冲突。这样,博弈论就被引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政府可以随时改变政策,而公众缺乏约束政府行为的能力,最终导致最优目标无法实现,由此导出了“时间一致性”难题这一重要问题。
他们是通过比较有约定条件下的均衡解和没有约定条件下的均衡解,来分析产生最优政策时间不一致的原因。所谓有约定的条件是指:政府首先一次性地选择一种政策,然后单个经济主体相应地决-海口企业网站建设www.hiSosi.com-定自己要采取的行动,这种情况类似于公众可以用某种手段迫使政府遵守事前的约定。而没有约定的条件是指:单个经济主体首先选择自己的第一期行动,接着政府相应地选择自己的第一期行动;然后单个经济主体再选择自己的第二期行动,如此循环往复进行序列决策,这种情况意味着公众缺乏有效的手段来约束政府的行为。如果在有约定的情况下得到的均衡解与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得到的均衡解是一致的,那就不存在最优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因为对政府来说,无论是否受约束,它都会选择同样的最优政策。反之,则会出现时间不一致问题。时间不一致是指在制定政策的时刻看来是最优的政策,
(未完待续) 声明:部分资料来自合作媒体及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上述言论承担责任。关键字:政策,政府,约定,选择,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