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适当因应反应的电子政务,最终都将以失败而告终。
为此,一个具有蓬勃生机的电子政务系统必须要设置形式多样、数量足够、性能有效的边界通道。通过边界通道,电子政务实施主体能够及时识别、收集和处理系统环境信号,识别环境特征及其变化程度与趋势,并通过更新和创新政务知识资源、提升政务知识链的流转效率和有效性,在政府组织内部实现快速、有效的知识循环,使政府组织能够快速更新其管理与服务的方式与内容,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响应,从而提高政府组织绩效、改善政府形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系统总是产生于一定的环境,继而适应并发展于这一环境;系统和环境又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又常常破坏其先前的适应关系。如此,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是准适应关系。系统适应环境的一面使得它能在环境中生存,其不适应环境的一面却又迫使它不断调整与进化,以便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即实现系统演进过程。如果系统过于适应环境,就会丧失进化动力从而限制其发展;如果系统过于不适应环境,自然就会被环境所淘汰。一般而言,系统和环境之间有一个最佳适应点,处在该点上的系统即为最优系统(图2-6〉。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实施需要使其保有一定柔性,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同时,也要积极探索系统与环境间的最佳适应点,谋求营建电子政务最优系统。
2 3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定位与建模方法论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社会-技术”系统,其不仅涉及诸多要素,并且每一要素又由复杂基元组成。这使得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在整体上呈现出较强的层次结构特征。与此同时,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发生、维持与发展仍然离不开与其外部的系统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高度复杂性使得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研究必须引人诸多相关学科(如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的先进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鉴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及其跨学科特征,我们将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建模工作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引人系统工程、协同学与信息论中的思想和方法作为方法论,辅以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力支撑,来开展本书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建模研究。
2.3.1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定位
按系统科学领域对系统划分的不同标准与内容,我们对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
(未完待续) 声明:部分资料来自合作媒体及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关键字:电子政务,系统,环境,知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