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社会成员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简言之,社会文化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一个人的生活与成长离不开社会,在上述过程中文化便会在不经意间闯人并驻留在社会成员的意念中。如此,一种社会文化对其社会成员而言将会潜移默化为一种行为本能,从而对其产生强大的行为约束与导向作用。
0文化环境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电子政务的实施不仅要实现政府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政务管理的电子化,更要实现政府对广大社会实体间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后者的实施效果不仅在于电子政务系统平台的性能以及行政主体实施电子政务的综合素质,还取决于广大社会实体接受、配合与支持的程度。社会文化环境则对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广大社会实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对新型政务活动实施方式的理解与接纳程度,直接决定了由传统政务到电子政务过渡的实际效果。在普遍崇尚人情与关系、循规蹈矩、排斥新事物的文化氛围下,社会实体提交公共服务请求以及接受政府组织公共服务的方式都会倾向于传统政务。因为他们觉得亲自到政府机关以“面对面”方式提交请求、说明问题更为“保险”、更为妥当,甚至还可以在政府机关同一或其他部门找一找“关系”以谋得更多利益。然而,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在线提交行政服务请求,则无法直接触知行政主体的存在,如“隔空打牛”般不实在,以至于社会实体对政府的网上办事效率与有效性深感怀疑。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人怕见面,树怕扒皮”被很多人所认同并践行之。他们坚信几次谋面“混个脸儿熟”后,事情就会好办些。
此外,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政府组织依托其强有力的行政地位,肩负起对社会知识资源的整合任务’将分散于各社会实体内的海量彻识资源在有效安全框架的约束下实现尽可能广泛的集成与整合,以使其发挥更大效能。这就要求在广大社会实体间培育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维模式与行为理念,其与“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社会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与“风声鹤一、患得患失”的狐疑习惯不相适应的。
另外,电子政务系统向社会实体正式开放后,其能否正常、安全、有序运行不仅取决于系统本身安全机制的有效性,也取决于相关社会文化组分的适宜性与匹配性。以具有开放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互联网为基本依托平台的电子政务系统需要强有力的安全技术支持,也需要相关的安全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但这些都是被动安全组分,是在扰乱网络秩序、影响电子政务安全的事情发生后的应对之举。从源头上降低影响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与有序运行事件的发生几率,需要从社
(未完待续) 声明:部分资料来自合作媒体及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关键字:电子政务,社会,实体,实施,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