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例如,年轻的税务稽查人员遇到新的情况,打电话向稽查老手请教。
个体知识传播与共享往往借助媒介得以实现。传播媒介可以是员工个体所能触及并运用的各种工具,既包括组织所属媒介、团队(正式的、非正式的)所属媒介,也包括个人所属媒介和社会所属媒介(表6-7〉。当然,也有无媒介个体知识传播行为存在。例如,有意的面对面交流,谈话间、娱乐间等场所的闲谈,知识提供者对知识接收者的当面示范等。笔者认为,作为非正式的个体行为,个体知识传播与共享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其触发者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播意愿。如果组织内不能为知识个体提供必要传播媒介,他们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转而利用非组织媒介(如个人所属媒介、会所属媒介等因此,对于组织而言,有效的个体知识传播与共享有利于充分利用组织外资源,从而降低组织的成本消耗。
表6-7常见个体知识传播与共享媒介 | |
媒介类型 |
典型媒介 議1 |
个人所属媒介 |
电话、传真、书信、便条、电子邮件等 |
团队所属媒介 |
电话、传真、电子公告板、公用白板等 |
组织所属媒介 |
电话、传真、电子公告板、公用白板、群件系统(如38X0—1卩⑴、工作流系统等 |
社会所属媒介 |
免费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主页空间等 |
从传播客体讲,个体知识传播与共享既可以传播编码知识,也可以传播非编码知识,而后者更具意义。知识创新的基本单元是员工个体,而创新的知识(包括中间态知识〉多以非编码形式隐式存在于知识拥有者的头脑中,表现为新的经验、技巧与方法。通过员工个体间点对点式的交流,使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渐清晰;同时,亦可以相互借鉴与启发。创新的知识一般先经过个体间传播与共享,然后进人团队和组织层面进行传播与共享,并逐步明晰化而上升为组织知识。因此,个体知识传播与共享是知识的外显化、创新与增值的基础环节。
在对个体知识传播机理与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政务管理组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该层次的知识传播。然而,鉴于其所具有的非正式、分散性、随机性特点,组织只能通过间接方式给予激励、引导和促进,而不能直接介入、强加干涉。一般而言,可采取如下具体策略:其一,培育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氛围,使知识交流与共享成为组织文化的主旋律;其二,通过各种非正式方式增加组织员工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如设立谈话间、举办周末沙龙、开展联谊活动等;其三,完善组织内支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基础设施,如建立内部办公网络、开设政务管理论坛、上线群件系统等。
(未完待续) 声明:部分资料来自合作媒体及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关键字:知识,媒介,传播,组织,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