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知识传播与共享策略从系统学观点出发,将制约组织知识传播与共享的诸多因素:组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传播方式、传播规律、传播约束等进行集成研究,并引人相应人I技术与思想来构建相关模型和实施方案,体现了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建模思想。
前文巳述及,在传统组织内部束缚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因素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知识主体的消极态度与观念。人具有传播本性,造成其后天消极态度与观念的正是传统组织内部不适宜的生态环境。要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纵向和横向上的无摩擦传递,就必须营建并依托本书第三章讨论过的有利于知识传播与交流的组织生态环境。知识传播基础设施是实现组织知识传播与共享的“路网”,“路网”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影响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效果。加强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按有形设施和无形设施分别进行,前者是服务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硬件设施,包括基本的办公设施(如电话、传真、打印和复印设备等〉、组织内联网(化㈨160、宣传栏、电子公告板、资料室或图书馆、公共谈话间、团队活动室等;后者则是服务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软件系统,包括组织知识门户、知识论坛、883、电子邮件系统、群件系统、工作流系统、知识订阅与推送系统、知识地图等。
不同类型的知识可表现出不同传播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在于编码知识与非编码知识之间的传播特征上。非编码知识只能通过知识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言传身教”式的沟通实践,方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组织可通过创造两者间的接触机会,借助团队(正式的、非正式的)知识传播与共享方式以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指出的是,非编码知识往往表现为员工个体的某种技能和能力,因其相对于编码知识具有更髙的传播难度而提高了其安全性能。因此,组织或团体往往选择以非编码的形式保存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非编码知识具有较高的主体依赖性,在促进非编码知识传播时,应参照组织知识安全框架并且要顾及员工个体的隐私与权利。
对于编码型知识,可采用“推送(押土)式”和“拉取(⑷⑴式”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其传播与共享。其中,“推送式”传播方式指知识提供者在组织知识安全框架的约束与导引下,把恰当的知识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恰当的人;知识接收者处于被动地位,传播活动由知识提供者触发。“拉取式”传播方式则是知识个体为了满足知识应用或学习需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向知识提供者提出知识需求内容以及获取要求;知识接收者处于主动地位并由其触发传播活动。
组织知识传播涉及复杂要素与过程,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对传播过程进行抽象,建立组织知识传播模型以描述和把握知识传播规律,对传播策略的制定与应变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学者朱少英和徐渝将知识提供者和接收者的数量及其在组
(未完待续) 声明:部分资料来自合作媒体及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关键字:知识,传播,组织,共享,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