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对这种关系的一个解释是,失业代表劳动力市场的紧缺程度,失业水平越高,名义工资增长得就越小。
菲利普斯曲线随后又扩展到描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论文《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①,用美国的数据论证了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存在,并对菲利普斯曲线作出了重要的发展: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在短期,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成定价原则”,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工资的变动会直接作用于价格的变动,工资的增加会相应提高价格水平,“工资膨胀和物价膨胀的衡量指标通常是同时变动的”②。这样,工资和价格水平之间就有一种固定比率关系,从而就可以用物价变动率替代名义工资变动率,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菲利{海口企业网站建设网www,hisosi,com}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名义工资变动率,是失业水平与以往通货膨胀率的函数,因而名义工资必然滞后于货币存量及当前价格水平的调整。价格是根据标准生产条件下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加成确定的,价格不直接对需求变动做出反应,但能够充分迅速地反映工资等投人品价格的变动。在这种“工资一价格”调整机制下,名义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货币存量的变动立即引起总需求和产出的同向变动,却不会引起名义工资和价格的同等幅度变动,结果是真实货币余额和产出的持续同向变动,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能对产出和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产生持续而强大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③。萨缪尔森和索洛也就由此认为,这种关系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在不伺失业率水平和价格决定之间的选择菜单”,因而对决策者而言,这种通胀
① &11(1 只013打1:,8。1。界,1 960,“ 八1131x1 211 8?601:8 0 八 111:1 1 1&11011?011。又” 0071077110 50,0 177―194.
②[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368页。
③谢平、廖强当代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金融研究》,1998年第4期。
(未完待续) 声明:部分资料来自合作媒体及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上述言论承担责任。关键字:变动,价格,名义工资,工资,曲线